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充分依托徐州市豐富的紅色資源,結合新文科建設特色和要求,堅持以紅色為底色,開發(fā)紅色文化課程、打造紅色場館、創(chuàng)作紅色文學、排演紅色話劇、開展紅色研學,幫助學生筑牢信仰之基、補足精神之鈣,形成了“五紅”育人模式,構建了文化育人新格局,為社會培養(yǎng)和輸送了高素質應用型人才。
開發(fā)紅色文化課程,創(chuàng)造文化育人新方式。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,是理想信念教育、愛國主義教育、革命傳統(tǒng)教育的“活教材”。學院依托江蘇省社科普及基地——文學發(fā)展研習館,開設“中國紅色文學作品十五講”“中國紅色文學傳承與傳播”“中國紅色詩歌誦讀與鑒賞”“中國紅色話劇與經典影視鑒賞”等中國紅色文學課程群。《中國紅色文學作品十五講》被遴選為“十三五”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,“中國紅色文學傳承與傳播”獲批江蘇省一流本科課程。開發(fā)的“紅色微課”獲得省級獎項5項?!凹t色文學大講堂”獲批江蘇省社科聯(lián)社會科學普及項目。這些課程既是漢語言文學專業(yè)的必修課,又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通識選修課。學院在線上線下同步開展教學,推動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、思政教育。
打造紅色場館,搭建文化育人新平臺。紅色場館是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平臺,作為思政教育的鮮活載體,在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過程中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。學院充分利用徐州地區(qū)紅色資源,與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建淮海地區(qū)革命文化博物館,讓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,拓展了紅色文化教育的教學空間;把地域紅色文化資源引入校園,組織大學生進行志愿講解,并聯(lián)合發(fā)起成立全國館校合作聯(lián)盟,推動與高校、革命紀念館的全方位合作;創(chuàng)建淮海地區(qū)紅色文化資源教學案例庫,提升紅色文化網絡育人成效。
創(chuàng)作紅色文學,豐富文化育人新內容。紅色文學是紅色文化的獨特載體。它持續(xù)發(fā)現(xiàn)歷史記憶中的紅色元素,彰顯紅色文化的新內涵,同時憑借語言藝術的表現(xiàn)力和感染力,讓紅色文化贏得讀者共鳴。時任漢語言文學專業(yè)負責人的知名作家、教授張新科創(chuàng)作了“英雄傳奇三部曲”(《蒼茫大地》《鏖戰(zhàn)》《渡江》),多名專業(yè)教師發(fā)表《“紅色文學”概念演變史》《無愧于時代的立體書寫和感召之作——評張新科長篇小說〈蒼茫大地〉》等紅色文學理論研究文章。與淮海戰(zhàn)役紀念館、小蘿卜頭紀念館等共建實踐基地,指導學生開展紅色文學創(chuàng)作、展演等活動。開展“五史”教育,積極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
排演紅色話劇,開辟文化育人新場域。紅色話劇以其鮮明的主題、新穎的形式、有效的實施,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、感染力、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積極作用。學院承辦徐州市首屆青年話劇節(jié);成立話劇社團,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、建設、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所涌現(xiàn)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為藍本,編寫劇本并進行排演。其中,師生自編、自導、自演的原創(chuàng)紅色話劇《蒼茫大地》,以震撼人心的故事和波瀾起伏的情節(jié)彰顯了“革命理想高于天”的堅定信念,贏得一大批青年觀眾的贊譽和喜愛,先后面向駐徐部隊、高等院校、中小學校、社會團體等累計公演40余場。以話劇小舞臺生動演繹思政大課堂。
開展紅色研學,凝聚文化育人新力量。紅色研學是通過講述革命故事、展示革命文物、演繹革命歷史等方式,使大學生深刻理解和認同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,自覺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,對于培養(yǎng)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感、使命感和擔當精神具有重要意義?。學院通過“紅館”、校外紅色文化研學基地和紅色文化教育專題網站、微信公眾號等陣地與平臺,開展讀講紅色經典、誦讀紅色家書、尋訪紅色文化遺跡等研學活動,強調與學生實際精神需求相結合、與學生專業(yè)學習相結合,調動學生學習紅色文化、理解紅色文化、踐行紅色文化的積極性、主動性和創(chuàng)造性;開展互動式、沉浸式、情境式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實踐活動,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、歷史觀、民族觀、文化觀、宗教觀。學生以紅色文化為內容主題的獎項成績斐然,獲得“挑戰(zhàn)杯”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國家級別三等獎1項、省級特等獎1項,中國國際大學生創(chuàng)新大賽省級獎項3項。《〈人民文學〉等4種期刊中的紅色文學資料整理與研究(1980—2020)》團隊獲得江蘇省高校本??苾?yōu)秀畢業(yè)論文(設計)團隊獎。
學院構建的“五紅”育人模式,在潛移默化中有效培養(yǎng)了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。未來,學院將繼續(xù)以“紅”鑄魂,以文化人,致力于培養(yǎng)更多信仰堅定、品德高尚、學識扎實的高素質人才,為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貢獻更多力量。